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8:02    次浏览
九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之城,城市依水而生,人们环水而居。九江一大米市因江而兴,告别沿江的米市,我们看到另一大米市的分布区:就是环城路、湓浦路、沙子墩、庐山路、三马路。 这些路段离长江不远,但是离九江的另一水域——“两湖”更近。从长江往南,就是甘棠湖与南门湖,作为浔城的双眸, 这里不仅风光明媚让九江有了“小西湖”的美誉,同时因为人口聚集,萌芽了早期九江商业的繁荣。浔阳路起,两湖商圈诞生史料记载,唐代九江米市盛行之时, 商贾就在两湖沿线建设仓库与民房,那时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城镇,但集市与居民区的雏形已然显现。不过直至解放前, 米市的繁盛仍主要辐射“大中路”。解放后,随着浔阳路的修建,九江才慢慢开始形成了“两湖'商圈 。新中国成立前,九江市区内的主要街道仅有一条大中路,而且街道狭窄,交通不便。解放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口的增长,亟待开发新城区,建设新街道。1960年,九江动迁大量居民,拆迁安置5700余户,28000余人,从城区中心开辟了一条自西向东的商业大道——即浔阳路。浔阳路与环城路、 庾亮路、 甘棠路、 塔岭路、 庐峰路呈十字交叉形, 与庐山路相连。 环城路以西为单面街, 路之南为甘棠湖 。这里风光旖旎, 景色秀美,匡庐叠翠。环城路以东则为商业区,主要有服装专卖、宾馆餐饮、电器通讯、书店、影楼以及金融医疗卫生、文化教育等行业。环湖而居,形成九江新生活圈两湖商圈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就要数环城路了。环城路北起滨江路,东南至南湖路,全长约1公里。1925年九江商埠督办谢远涵为扩大城区,特令拆除城墙,并就地新筑环城路。 甘棠湖旧景因环城路濒临甘棠湖畔,环境优雅,当时有不少客商、学者及天主教会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黄金地段,纷纷在道路两旁建楼房,造别墅,置花园,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建筑物,如“花园饭店”、“上海楼”、“庐山庄”等。1996年九江市人民政府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,将环城路以南靠近湖畔的建筑全部拆除,建造了一处供市民休闲、娱乐、健身的湖滨公园。两湖商圈不仅环湖,同时连接着如今的“老火车站''。 作为老火车站通往城区干道的浔阳西路,是1935年所建一支路一段,1967年扩建。不难看出, 浔阳路、浔阳西路、环城路、庐山路与庐山南路把甘棠湖与南门湖围在其中,同时通过浔阳西路连接老火车站,形成了上世纪60至90年代的九江生活圈。 两湖商圈淡去,九江看哪里?现在再看环湖商圈,会发现其繁荣的根际在于人口的聚集。人口増加,使得配套基础设施随之不断跟进。人们熟悉的小学、中学、医院都围绕两湖而建。人口与基础配套形成循环促进,也正是如此,各类业态也开始进入两湖,人们口中的“老城区',就在环绕着南门湖与甘棠湖“生活圈”和“经济圈'里形成和扩大了 。不可否认,很长一段时间,九江人口中的“街上人”(我们喜欢读' gai上人' ),指的就是两湖商圈 。 这里有九江最早的小区之一——湖滨小区,有第一百货、 第四百货;最早的商场一一大中大,可以说任何进入九江的商业雏形,都在这里显现 。但现在,“街上人”的范围逐渐扩大,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享受“街上”的繁华,老一批的街区也因为交通规划的滞后,而出现拥堵。拆迁、扩建、维修嘈杂......仿佛在宣告,“两湖”商圈正在淡去。 日渐破败的老城区曾经的人们从大中路逃向两湖商圈,当两湖商圈也不堪负荷,逐渐淡去,下一站又会是何方呢?曾经的九江人,环水而居;我们相信,未来的九江人,必将绕繁华而居!九江万达商圈,地处浔南片区核心,周边学院路、会馆街、德化路形成便捷交通路网,快速连通十里商圈;站前路连通火车站商圈,三大商圈在此交汇,新的城市中心正拔地而起!两湖商圈之后看万达商圈!此文为新浪财经头条(九江万达广场)原创内容,特此声明(本文部分文字内容来源:掌中九江特约记者陈沽玥李星道)